第1910章 穷天子(3 / 3)

三国小霸王 庄不周 2441 字 3个月前

这当然会激怒孙策,但孙策反心已决,纵使朝廷低头,他也不会罢休,决裂是必然的,只是看如何运作,引导舆论,争夺民心。双方的较量已经不仅仅是在战场,而是扩展到了各个领域。

舆论而言,朝廷显然大大的落后了,案的这些报纸、传单是明证,更别说正在赶来长安路的百姓代表。真要让那些百姓在北阙一跪,或者在东市门口喊冤,朝廷被动了。连这些报纸、传单都不能在关流布,朝廷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控制舆论。

如何控制舆论?是针锋相对,印行报纸,让人写章辩驳,还是禁止报纸?

荀彧一时没有定计。这两种方法各有利敝。按理说,针锋相对的辩驳是正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党人一向提倡士人当以天下为己任,反对钳制舆论。但他担心朝廷理屈,辩论起来未必是孙策的对手,况且这种辩驳需要人力、物力,朝廷实力有限,未必支撑得起。如果禁止报纸,一是能不能做得到,二是这么做岂不是又向秦法更进一步?

虽说事急从权,却也不能如此没有底线。

天子回到宫,定了定神,越想越头疼。

孙策的贡品是到了长安,与他只隔一条藳街,但能不能真到他手里却是一个问题。杨修的意思很明白,朝廷如果不按孙策的要求斩杀徐荣、张辽,那他得到的不是贡品,而是赴阙喊冤的百姓。

徐荣成了麻烦。

天子不敢怠慢,随即让人请来荀彧。荀彧哭笑不得,却又不好责备天子。他知道天子急了,也低估了杨修的狡猾。他只知道杨家四世三公,却不想想杨修身还有一半袁家的血脉。况且他从出仕起在孙策身边,认同的是孙策的那一套施政理念,在他心里,大汉的天命总该终结了,剩下的只是如何终结的问题,和他商量不是自找没趣么。

天子还是太年轻,太天真,高估了朝廷的号召力。

荀彧左右为难,刘晔却非常果断。他立刻提议由孔融出面办一份报纸,为朝廷喉舌,批驳南阳的舆论。孔融、祢衡在南山修书,修到现在也没看到成果,不如先让他们来做点实事。

至于南阳来的百姓代表,等他们进了京,先送到廷尉狱关起来,不打不骂,先查清楚身份再说。这是朝廷惯例,无可指摘。之前朝廷处理郭异等人的矫诏案时是这么处理的,效果还不错。除了孙策隔三岔五的提一下,谁还记得他们?拖几年,等形势逆转,孙策自身难保,这件事没意义了。

那些都是小事,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朝廷的钱粮缺口。没钱粮,怎么过年?

荀彧关注的重点不是杨修的态度,他关注的是曹『操』进攻荆州带来的后果。不管曹『操』愿不愿意,自从他攻占巫县后,他与孙策之间的战事已经箭在弦,不得不发。三峡虽然风平浪静,沔水流域却开战了,黄忠率领一万多人进入汉,包围房陵,已经有三个多月了。

吴懿只向曹『操』负责,不向朝廷汇报任何消息,荀彧所得的消息来自于秘书台,刘晔派出不少细作打听汉的战报,但路途遥远,又因为身份不便暴『露』,消息的滞后非常明显,到目前为止,他收到的消息还是一个月以前的,黄忠有没有取得新的进展,朝廷并不清楚。

从杨修的态度来看,黄忠似乎遇到了麻烦。

这也可以理解。沔水流域虽然没有三峡那般险峻,毕竟还是山区,顺水而下容易,逆水而要难得多。孙策对战船的改造主要集在海船,主要是平衡『性』,抗风浪,这些特点在内河并没有优势,甚至成了劣势。黄忠在汉的推进缓慢是意料之的事。这还是在荆州军精练的基础,兵力少,后勤压力小,运输的消耗也少,孙策也能支撑更长的时间。

杨修的账目也许有浮夸,但基本事实应该是靠谱的。也是说,朝廷的目标基本达成,曹『操』的进攻已经牵制了孙策的精力。但只有曹『操』远远不够,要想真正拖垮孙策,还需要袁谭、贾诩一起出兵。这时候斩杀徐荣、张辽肯定是不行的,不仅不能杀,还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能力给孙策制造更大的麻烦。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