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乱(下)(3 / 3)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2484 字 4个月前

ps:感谢书友udage,迅浪,九天炎羽,幸福天网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月票!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来到鲁国后,在与三桓、阳虎的交往中,在曲阜街头巷尾的观察中,赵无恤却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和阳虎的认识不同,对季氏极其重视,甚至不惜以身犯险也要夺取季孙斯作为工具。

这是一种巨大的传统和信任,是季氏花了上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东西,扎根于一个都邑最基本的力量:国人的土壤中,想要一次拔出几无可能。多年前鲁昭公与季氏的火并,国人已经宁助季氏,也不肯助国君了,现如今换成挟持国君的苛政者阳虎,上无大功,下无市恩,难不成国人还会反过来帮他么?

“由曾跟随夫子学过《泰誓》,里面说过,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放在今日之事上也是对的。”

“诚哉斯言,得其民,则可得其国!”

子路回味着赵无恤的这句话,受到了巨大的震动。

面对子路的疑问,赵无恤笑着说起了一件往事。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此公室益弱而三桓渐强。”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成,公得五成,国民不尽属公,公室于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平子罢中军,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孙氏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国人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这是三桓渐渐专鲁的过程,现如今虽然有阳虎乱入,但情形却相差无几。

然而赵无恤还算留情,没把史墨最震撼人心的结论说出来让子路承袭了孔子“君君臣臣”的三观进一步崩裂。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

看着昨日繁华不再,街巷满目疮痍和尸体的鲁城,赵无恤心里暗暗想道:“季氏四分公室,窃了鲁侯的民众和赋税;阳虎专鲁,窃了鲁国的军力。他们都想做窃国大盗,一个花了五代人的时间经营,另一个则想以庶民家臣的身份逆袭,却都以失败告终。季氏的力量被从内部产生的阳虎吞噬了,今日之事不过是回光返照;阳虎败局已定,从此前途多舛。”

“鏖战结束后,鲁国的名与器,又将落到谁的手里呢?”

是季氏复活重新掌权,是保留了最多实力的孟氏崛起,亦或是,经此一役后,成了三桓和鲁人“救星”的廪丘大夫?(未完待续)

“这些事情仲由也知道,但和今日战事有何关系?”子路的一个优点是喜欢问问题,缺点也是喜欢问问题,他仿佛把赵无恤当成了平日的孔子,开始求问不倦起来了。

子路今天的表现让无恤大开眼界,虽然没把握将此人彻底收服,但处好关系以备未来再用却是必须的。

于是赵无恤继续说道:“八年前,被季平子驱逐的鲁昭公死于国外,当时我父亲问过史墨,季氏赶走国君,可是民众顺服他,诸侯亲附他,国君死在外边,也没有人去向他问罪,这是为什么?”

“史墨当时如此回答: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各有配偶。同样,王有公,诸侯有卿,都是有辅佐的,上天生了季氏,以佐鲁侯,至今已经五代人。时间久到民众忘记了自己的国君,转而顺服季氏,这不是理所应当的么?子路应该知道,现如今虽然三桓子孙衰弱,但国人依然不知君,只知季氏,或者说,他们本就多半是季氏之民,不是鲁侯之民!”

这便是智者史墨的原话,阳虎是当局者迷,平日只看到了季孙斯的衰弱和卑微,却忘了这个氏族对于曲阜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