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662节(2 / 4)

“反正,我觉得有希望。”

王浩的名字确实能够带给人信心,放在实际上,他也足以被称作是‘传奇人物’。

很多人都觉得跟着王浩做研究是有前途的。

这就是信心的来源。

不过国际舆论并没有影响到核聚变的论证项目,因为国家是真正投入经费去进行论证研究的。

个人以及参与的机构,也只是负责自己领域的研究,他们拿到了经费,自然也希望能有成果。

同时,有些人还有了信心。

比如,汪百川的团队。

他们最开始对于核聚变的研究也没有信心,但后来了解了最新型的点火技术以后,忽然觉得控制核聚变是有可能实现的。

学术会议就只是讨论相关的技术。

大部分研究都是从讨论开始的,积累了足够多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以后,再由个人、机构或国家牵头,并寻找足够多的投资赞助才能开启研究。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入论证阶段也很不容易,因为牵扯的技术实在太多了,真正进入到项目中,投入的经费也是海量的。

这种研究要以举国之力来完成。

国际上的舆论多数还是不看好研究的,主要感觉核聚变技术太高端,不是近年能够掌握的。

汪百川私下里就说道,“我们知道了点火,那肯定是一项非常非常恐怖的技术。”

“在湮灭力场的技术领域,我们是世界第一。”

“那么是否存在其他很可怕的技术?或许都超出我们的想象。”

“现在这个研究是王浩院士发起的,他们掌握什么保密性的关键基础也不可能说出来。”

“就像是空舰飞行器,超级隐形技术……能想象吗?”

核聚变研究被认为是百年项目。

有科学家就曾经表示说,“如果人类能够在21世纪内,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速度就已经相当快了。”

“想要完成控制核聚变,我们还有很多未攻克的领域。”

“从材料到设计,从设计到技术,即便只是讨论,都有很多无法想到解决方案的问题。”

这也是舆论的主流论调。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