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0章 攻心为上(2 / 3)

混在东汉末 庄不周 3642 字 4个月前

接着刘修又推荐了自己的师弟卢慎,卢慎虽然年轻,可是学业精进,为人忠孝,以十三岁的幼龄在洛阳侍奉老母,早起晚睡,从无怨言。

再往后是毛宗、刘备和张飞三人,他说,这三人都没有成年,却跟着我远离父母,远离家乡,我虽然

勉强能保证他们吃饭,却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闻说太后为天下母,仁爱施于天下,如果能让他们侍候在太后身边,他们一定能感受母亲般的慈爱,而他们也能给太后带来些许近乎家庭的温暖。

要是这些话由别的人来说,这无疑于大逆不道,太后能给你当保姆吗?可是刘修摸准了太后的心思,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守寡了十几年,虽然做了太后,可是如今进了宫,天子又已经成年,国事繁重,虽然每天都去请安,毕竟不可能总陪着她。身边的人要么是宦官,要么是宫女,唯独没有孩子,刘修的提议看似鲁莽,却正好击中了她对乡情和亲情的需求。再加上刘修为了侍奉师母放弃自己的前程,已经给太后留下一个孝顺的印象,说这些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何况太后本身对他还有一份感激。

要说聪明人就是聪明人,太后本来也就是闲得无聊,随便问问,并没有太把刘修放在心上,可是贾诩一句话,把太后的兴趣吊起来了。贾诩说,是虎贲仆射鲍鸿要找刘修的麻烦,随即又说,太后你放心,刘修是上过阵、杀过敌的勇士,在宁城阵斩了窦家的年轻一辈中最杰出的子弟窦归,就凭鲍鸿那两下子,伤不着刘修。

宫里的人都知道,太后最恨的就是窦家,一听说刘修杀了窦家的人,她兴趣大增,非要见见刘修不可,不仅把鲍鸿叫去狠狠骂了一顿,还要天子下诏给刘修升职提俸,让他立刻回宫当差,为了防止有人从中作梗,特地派自己宫里的谒者来传诏。

刘修暗自发笑,心道给贾诩张罗的那两碗姜汤没有白费,这么快就发挥作用了。换了其他人,就算有这心,也未必能想到这么远,说得这么巧妙啊。

不过,我还是不能去,不发俸禄,我还是缺钱啊。刘修为了安抚谒者,写了一个言辞恳切的上疏,然后交给谒者说,我暂时不能去宫里当差,原因已经在上疏里说了,请你转呈给太后,她一定会体谅的。说着拿出五百钱塞到谒者的手里,很不好意思的说,我现在手头真是缺钱,所以只能聊表寸心,等以后发了财,我再谢谢您,去宫里拜见太后她老人家,当面感谢好的一片恩情,为她老人家做牛做马。

谒者虽然不解,可是也不好强求,只好拿着上疏走了。

刘修这封上疏写得很直白,没有用什么四六对偶之类的赋体,他也写不好那些,估计太后也未必看得懂。他只是用最朴素的言词来表达最真挚的感情,不是把太后当成一个高不可攀的贵妇人,而是把她当成一个母辈亲人来对待,词语委婉动人,最后抄了两句诸葛孔明的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成功的把太后骗得眼泪洼洼的。

“这孩子……真是个好孩子,对国尽忠,对长辈孝顺,对朋友义气,对兄弟关爱。”太后抹着涟涟的泪水,抽抽噎噎的对天子说,“这样的人才你不用,你还能用什么样的人?要了,把他推荐的这几个人全部招进宫来。”

天子目瞪口呆,拿着被太后的泪水打湿的上书,看着上面洇化的字迹,又好气又好笑,同时又有些感慨,母后真是寂寞得很了。算了,宫里上万人,也不多这几个郎官,反正又不发俸禄,就当找几个人陪母后说话吧。

这个刘修还真有一套啊,怪不得能在宁城搞出那么多事,把乌桓人都唬住了。

天子随即下诏,拜张超、卢慎等五人为郎,赏刘修二十金,以为卢慎等人治装。太后下诏,着刘修奉卢植夫人张氏进宫见驾,她要当面看看刘修。

谒者一出门,毛宗先急了,对刘修说,你怎么不识好歹呢,上次把一个比三百石的虎贲郎给丢了,这次又把一个比四百石虎贲郎拒之门外,你想当多大的官啊?

刘修心里有了主意,却不想在事情敲定之前对毛宗说明,他只是说,俸禄是涨了,可是不发,那有什么区别,我进宫当差,你们来挣钱养家?一句话把他们全堵住了。然后他又说,我知道你们想入仕,你们放心,我在上疏中对太后说了,希望她恩准,由你们去做这个虎贲郎,至于她准不准,那我就不清楚了。

一听这话,毛宗心动不已,不再唠叨了,天天盼着宫里再来人。

太后接到回报,说刘修不听诏,非常生气,可是一看刘修上疏解释的原因之后,又心疼不已,觉得刘修这年轻人真不错,为了师母生活无忧,自己的前途都顾不上了。再看到后面,刘修说,承蒙太后恩赏,臣感激不已,身不能亲奉太后驾前,却不敢不为太后的乡愁所动,臣推荐几个人,一定能比臣更好的侍奉太后。

他随即推荐了河间鄚人张超,此人名门之后,文武双全,在洛阳多年,一直未能得到升迁机会,又是太后真正的乡党,如果太后能提拔他,他一定会感激莫名,为陛下和太后尽忠。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