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总结 兼致歉信 兼本书开书四月小记录(3 / 4)

绍宋 榴弹怕水 3045 字 4个月前

但反过来说,书里面张浚走前最终推荐了已经跟自己发生了剧烈矛盾的胡寅,其实就是段子反用了……最起码主角对他交心和信任,让他还是无脑选择了顺着官家心意来做。

十统制结义没有历史原段,但在历史上东京留守司崩溃后,确实有拉帮结派,然后结义的戏码,而且还不止一处。

而另一边,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要说自己这段写的其实并不好……因为本可以更好,大家知道那段事情连续准时更新,做的很棒,棒到我自己都有点骄傲。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到了很晚的时间点,我其实一章都只写了一半或三分之二,这个时候就经常很仓促的去只花半小时、一小时写最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章节出来,干干巴巴,毫无润色,这就使得原本可以更高潮的剧情有种到了章节末尾高潮不到位的感觉。

所以还是得道歉。

但不管如何了,赵官家找到了自己的灯火阑珊处,又下了这么多生死符,咱们就不扯什么感性分析了。

例行说几个小剧情。

历史上,赵构的确是靠着抬高苏轼,以苏轼为引子,来宣扬自己政治立场,然后大约算是继承了宋钦宗的旧党姿态,却以一种更模糊和更婉约的方式,来展示出来的。

实际上,岳飞这个名字,本身在中国文化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特定情境,类似的,甘地和萨拉丁居然需要两个人共享‘圣雄’这个外号,反而显得不足。

一个人伟大到一定程度,只要说出来名字,就有了抒情的感觉。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为他的光环,就反过来把跟他类似出身的上下左右都想的太好了……回到历史情境里,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总之,回到跟前,扯了这么多感慨,还得再说回来,这些人再成分复杂,再堕落,你还不得不承认,那年头局面已经成这个样子,想要在军事上收拾局面,残留军队、义军,所有在军事上能团结的对象都必须要团结起来,继而约束起来,使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早一步获得胜利。

而正如赵玖质问杜充时说的那般,只有结束了战争,这些摧残人性的东西才会消失,人才有资格去做一个人。

除了追赠苏轼太师的政治姿态外,他也确实有在苏轼真迹上题字表露心迹的历史段子。

而历史上,张浚罢相之后,也有过一个推荐人的段子,当时宋高宗想让他推荐秦桧,结果昔日跟秦桧关系极佳的张浚这时候已经发现对方是个烂人了,所以宋高宗一问,他立即直言此人无德,不可为相。

然后赵构再问,其实是想他再推荐赵鼎,结果张浚明知道对方心意,却不说话了……他知道赵鼎比秦桧强,却囿于二人对立局面,没有吭声。

于是赵构启用了赵鼎,但赵鼎却不可能再与张浚默契,昔日靖康之变太学中逃难出来的一伙人,就此分道扬镳。

接着就是赵张辗轧,秦桧趁势而起……只能说文官,他这个体制内的思维就很过分……

实际上,这正是宗泽的伟大之处,他看的更清楚,更懂得深层的矛盾或者说矛盾根源,他知道这股力量的必要性。

相对而言,官僚体系中的人,单独拎出来都是个正经好人,一起成了体系后,却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变成一个高效的机器,更何况,金军也不会给主角这个整合官僚体系的机会……又或者是,幸亏金军来得快,没让他被官僚体系的安乐窝给同化掉了。

所以,到了本卷后半段,面对着军事上现实困境,清醒过来的主角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只好在沉默中雪夜上梁山了。

于是有了后半段情节上的忽然激昂。

但是这里必须要说两件事……一个是从情节上讲,主角这是贪天之功,他其实是在用宗泽的遗产和余威来完成他的救赎的,没有宗泽替这个国家收拾了这么一堆人,主角连本钱都没有,所以他才会在面对宗泽时彻底醒悟,然后写下了那首词,因为他在宗泽这里找到了自己缺的另一条腿,和一条真正的道路;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