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君臣大义(3 / 3)

宋疆 青叶7 2067 字 3个月前

(ps:最后这段看看就好,跟校枪那段一样,不接受任何反驳,哈哈。)

自宋立国起,“华夷之辨”便在向“君臣大义”慢慢的演化,有条件的忠君观被绝对的忠君观取代。

而程朱理学则是把绝对的忠君观,上升、提倡到了近乎宗教的绝对境界:君臣关系一经形成,永不可变。

即使朝代变革,亦不可改事他主。

因此人人得知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显然桎梏着的不止女子,还有臣子,还有天下想要考取功名的千万士子。

所以会不会是由此一来,造反者销声匿迹,朝堂之上不得志的臣子隐士越来越多?

“这是我谢谢你帮我抄写题卷的谢礼。”叶青背后那张纸被拿出来,赫然是一张不是素描又是素描的钟晴的画像。

画中的人儿虽然只是粗粗几笔构成,但不论是神情姿态、还是眼神气质都被画的惟妙惟肖,看起来虽不似颇有功底的画像,但也算是有几分栩栩如生的感觉。

看着钟晴的眼睛一亮,以及门口传来女声的轻咳声,钟晴跟叶青俱是一愣,而后只见钟晴含情脉脉的望着叶青,轻轻说了声谢谢后,便很小心的把那张自己的画像收了起来。

“这四个字你帮我送到宫里,就说是无意之间发现的,在我答完题卷之后写的。”叶青看着那君臣大义四个字,对着钟晴再次说道。

“君臣大义,何解?”钟晴蹙眉,有些不解的问道。

所以陆秀夫才会背着小皇帝跳海,所以:“崖山之后无中华。”

宋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朝代灭亡,文明远远落后的蒙古铁蹄踏入中原,封闭、保守、更加严苛的集权制度,对程朱理学绝对意义上的奉行,终于是把华夏民族面向世界开放的大门,给紧紧的关闭了。

即便是再到所谓的华夏正统恢复了对中原的统治,但百年理学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民间的根深蒂固,早就已经成了人们心中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灿烂文化”。

谁又还能记得,唐宋未被程朱理学主导时期的灿烂文明,与自信开放?

颜元:“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 。“徒见道於纸,谈道於口,考道於笔”。“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

“圣上或是太上皇,自然是会明白的。”叶青深沉一笑道。

钟晴默默点点头,再次接过叶青手里的纸张时,自然是被叶青抓住了柔荑抚摸了一下,而后这才通红着脸,低着头走出了房间。

华夷之辨,是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仪,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

华夷之辨历经了以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三个阶段。

而“君臣大义”则是在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理学后,取代“华夷之辨”成为儒教第一教义。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