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2章 业有专攻(2 / 3)

庄不周 3597 字 4个月前

经过几年的努力,太学现在已经做到文理并重,农工商均衡发展。这两年农学院在关中农业开发上起到了显着的作用,通过农学院师生的努力,关中的粮食产量逐年稳步上升,为迅速的稳定全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学已经不是什么下贱的学问,而是一种和儒家相提并论的学问。

与农学院相比,工学院更是在多方面起了作用。在农业发展上,新式农具的使用迅速的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弊端。在商业上,各种新式车辆的出现,让行商变得更加方便,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各种各样的新式产品赚回了大量的财富。至于军事上的作用,就更不用提了,所有人都有目共睹,西楚武器的精良,已经成了西楚军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一个重要倚仗,如果不是有这么好的装备,相信韩信也不敢说五万人足以保证东线无虞。

有这样的成绩做榜样,共尉相信,他这时候提出对人才培养和选拔体制做深化改革,阻力应该不会太大。他叫进石奋,让他磨墨研纸,将自己想到的点滴想法一条条的记下来。

韩信也露出轻松的笑容,他考虑了片刻,又接着说道:“其实,臣也是有私心的。有人喜欢天下太平,醇酒美人,享受天伦之乐,可是有些人——比如臣和项侯——天生就喜欢战场,一到战场上,哪怕再苦再累,也浑身有劲,一旦离开了战场,就算是天天酒池肉林,也会觉得浑身乏力,无精打采。臣相信,有这样的毛病的人决不是只有臣和项侯两个,就算一百人里面只有一个吧,那全国也有十几万人。这样的人如果不到战场上去厮杀,必然会为祸乡里,成为恶徒,与其如此,不如把他们送到军营里,送到战场上,让他们为国效力。”

“这样一来,你的十几万大军也就有了着落了,是不是?”共尉含笑看着韩信。韩信也笑了,连连点头:“臣不敢奢望有十几万大军,只要有五万人马,臣足以保证东线无虞。”

“有你和项侯在,我放心得很。”共尉哈哈大笑,“我本来还想提醒你一些事,可是现在看来,没有这个必要了。上谷以东的战事,我就托付给你们了。”

“谢大王。”韩信激动的拜倒在地。

韩信出帐之后,共尉长出了一口气,他到齐地来,除了巡视齐地的情况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心思就是安排对匈奴的作战。国力有待恢复,他没有汉武帝那么财大气粗,积累了七十年之后,倾全国之力与匈奴一战,他也不想象汉武帝那样,把匈奴人打得奄奄一息,自己也快崩溃了。他要制订的是长期的战略,既要逐步的打击匈奴人的实力,还不能让战争拖垮经济。这就必须控制军队的数量,保证不影响经济的恢复发展,还要保证足够的战斗力。一方面,他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他要将最能打的将军安排到前线去。他手下虽然没有霍去病、卫青那样的名将,可是他相信,韩信、项羽、吕释之这些人不比他们差,而他手下的白公、陆贾、陈乐、宝珊这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得心应手的人才,也不是汉武帝所能期望的。当然了,就算有这样的人才,他也不可能象自己这样去用——桑弘羊这样一个不世出的理财高手,最后在历史上居然连个传都没有,可见一斑。

共尉满意的看着韩信,笑道:“你跟我说说你的计划。”

“喏。”韩信咳嗽了一声,自信的光芒从他的眼中亮起。“臣年初在咸阳的时候,听到令尹府说,全国的户口大概只有四百七十万,臣就开始考虑这些情况了。大王仁义,与臣等共富贵,封臣等为十万户,臣等感激不尽。臣也深知,仅这十个十万户就占去了全国两成多的户口,大王能直接掌握的户口赋税不过两百五十余万。以五户供养一卒计算,我西楚现在有四五十万大军,已经是到了极限,不可能再增加,也不能再增加了。”

“嗯。”共尉叹了口气:“你能想到这些,很难得。”

“臣估算了一下,北疆的战事,以臣和北柱国为主力,大概总兵力不超过十万。匈奴人总兵力大概在三十万左右,以十万对三十万,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但是匈奴人有匈奴人的弱点,他们各自为战,不能统一协调,只要我们不把他们逼得太紧,适当的使用一些策略分化他们,各个击破,并不是难事。”韩信口若悬河,将自己考虑的事情一一道来,共尉听得入神,连连点头。一说到用兵打仗,韩信立刻变了一个人,枝枝节节,无不考虑得妥妥贴贴。“我军虽然人数不足,可是装备精良,将士勇猛,又集中指挥,互相配合默契,只要不急于求成,耐心的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完全可以弥补兵力上的劣势。大军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可以长期作战,不仅不会消耗国力,还可以将大军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韩信说到这里,抬起头看着共尉:“大王,臣有一言,请与大王商榷。”

更重要的是,他也许没有汉武帝那么雄才大略,可是他作为一个在企业里负责实际业务的人,凡事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的战略眼光,却是汉武帝不可能具备的。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放手让臣子施为,与他们共富贵,而不是猜疑部下,自己事必躬亲,更是汉武帝这种家天下的独裁者不可

能做到的。

他相信一点:术有专攻,再强的人也不可能样样精通。眼前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虽然也打了几年的仗,虽然有韩信不具备的大量战例可以依照,可是面对具体的匈奴战事,韩信做得还是比他好,想得比他周到,考虑得比他长远。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韩信这样的人才放手施为呢?

共尉坐在帐中,心情十分愉快。东线的战事出乎意料的顺利,他开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新发现的问题上——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你说。”共尉笑了。

“臣在咸阳的时候,听到一些言论,说如今天下太平,应该马放南山,解甲归田,与民休息,不要再惹事端。臣对此,不以为然。”

“呵呵呵……”共尉连连点头:“你怎么个不以为然?”

“他们都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可是,他们都有意的不提后面一句:忘战必危!天下虽然太平了,可是如果忘记了战争,只知道放马南山,与民休息,那么用不了二十年,我西楚将无可战之兵,到时候万一有事,又将如何应付?因此,天下太平也不能放松武备,要保证有一支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常备军,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而对匈奴作战,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匈奴人来去如风,决定了对他们无法一战而胜,匈奴之地,我们也不可能全部占有,那里必然是长期交锋的所在,臣以为,这也正是磨炼我西楚军队的最佳所在。”

“吁——”共尉长长的吐了一口气,赞赏的看着韩信:“你说的,和我想的都一样啊。”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