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巨野之战(五)(1 / 3)

对于戈这种兵刃,也算是戟的前身,韩炜特地拿出来与典韦细细分说,二人自然有了深入的探讨。

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若批量加入部队,形成兵种,也有一些战略意义。

比如战国时期,在方阵进攻时,战车部队正面出击,高速闯入敌阵,站在车上的戈兵借助车势用戈头“收割”车边敌人的头颅,就像镰刀一样。这些兵种也叫做“勾兵”或是“啄兵”。

戈,战国时期兵刃的巅峰,而戈的缺点如今也很是明显。

最近忙于养家糊口,码字还是懈怠了,但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有时间就更,尽全力。

~~~~~~~~~~~~~~~

两军对峙,夏侯惇将巨大的滕公戈扛在肩头,显得信心十足。这大戈援刃探出二尺多长,玄铁铸就,灌铸金汁,利刃呈暗金色泽,锋利无比。

乃夏侯家先祖滕公夏侯婴之兵刃,夏侯惇执戈征战四方,未尝一败,倒也不辱没夏侯家门楣,这长戈又被曹操誉为“割月镰”。

典韦看了一眼阵前耀武扬威的夏侯惇,吐了一口痰,满脸的不屑。

它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但听阵前夏侯惇叫嚣:“典韦,速速前来受死!”

典韦可不惯着他,跃马而出,哇哇大叫:“夏侯小儿,爷爷在此!”

二人期待着这一战多时了。

双铁戟与长戈交辉一处,金属合鸣,登时难舍难分。

韩凉在一旁提醒道:“叔父,父王常道夏侯惇乃曹操麾下头一员猛将,还请叔父莫要轻敌。”

典韦手搭凉棚,端详着夏侯惇手中长戈,嘿嘿直乐,而后对韩凉说道:“哈,贤侄,凉王殿下还常言:兵器越怪,死的越快!”

“喔。”韩凉见典韦如此说,也不再多劝。

毕竟韩凉才练了几年武?对于武学上的见解,相对匮乏。

韩炜与典韦切磋,自然不是光动手脚。更有切磋之后的心得分享,诸如分析兵刃的优缺点等等。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