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扬州火起(2 / 2)

果然两条路都是死路,骆宾王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李敬业对李敬猷的任性妄为视而不见了,这哥俩的性格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骆宾王心中跌宕起伏,微微靠后一些,低着头一言不发。

李敬业说话了,

“不然!魏军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建功立业者如果没有城池为屏障,那就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站不住脚跟的!”李敬业环视一圈,“武侯诸葛亮曾给先主作《隆中对》,以武侯之大才,尚且要占据荆益,方能施展才能,徐图中原!”说罢,李敬业又看了一眼魏思温,接着说道,“今者,老夫自视不如先主,魏军师恐怕也不及武侯,所以,我等可依据前人遗策,南下常润,保其岩阻,再选精兵,徐图北上!诸位意下如何?”

“可是…”骆宾王微微摇头,“可是这样摇摆不定,作壁上观也不是个办法啊。”

“没关系的,师父。”郑东胸有成竹,“这种左右都是死路的选择,作壁上观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只要不像李卫公那样就行了。”

听郑东说起玩笑,骆宾王终于稍微放松了一些,吃过郑东做的晚饭,又聊了一会儿,便躺下休息了。

第二天,大都督府内,还是昨天的议题,看李敬业的脸色和目光所指,骆宾王觉得似乎薛仲璋的策略占了上风,然而魏思温依然坚持己见,

“英公,您应该知道,山东豪杰受武氏迫害已久,心中早有怨恨,近日朝中又传出武氏要处置韩王鲁王,以致诸王也都愤愤不平。此时您高举义旗,挥军北上,山东百姓胡不箪食壶浆以迎大军?此时不趁势建功立业,反而妄图王气而裹足不前,岂不是自散人心?”

武则天下令,任命骞味道为检校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李景谌则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共同审问裴炎一案。

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大都督府内,众人正因为进攻路线而激烈的讨论。

以军师魏思温为首,认为大军既然是以匡复李唐皇室为口号,就应该一路高歌猛进,直抵洛阳,这样一来,天下诸王知道大军的意志,便会云集响应,那样大事就能一战而定了。

以左司马薛仲璋为首的一众人则认为金陵有帝王气象,北有长江天险,足以固守,应该先攻占常州和润州以为基础,再徐徐向北以图中原,则霸业可兴矣。

双方各执一词,李敬业举棋不定,于是让众人先回去休息。

这时候就能看出来,李敬业和李敬猷是亲兄弟了。

李敬业之所以看好薛仲璋的主张,一来是因为李敬业也有私心,谁不想大权在握,爵赏由心?

二来,李敬业也不想和山东诸王平分功劳,如果诸王也参与了,那谁还记得他这个小小的英国公?

看到李敬业眯着眼睛,略微斜视着魏思温的表情,骆宾王大为震惊,这郑东果然料事如神。

明明薛仲璋的策略必定会失败,却不会被李敬业拒绝;而魏思温的想法才是正论,却又不会被李敬业所接受。

骆宾王回到客栈,闷闷不乐,郑东见状过来询问,骆宾王把白天在大都督府时两派争斗的事告诉了郑东。

郑东对于李敬业党羽的派系之争心知肚明,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起了冲突,但考虑到人身安全问题,便问起了骆宾王的立场,

“师父今日在堂上可曾支持或反对过哪一方?”

“为师有自知之明,故而一言未发。”

“就应该这样!”郑东在心中大叫了一声好,“这种事情就不应该参与。”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