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又见老骗局(1 / 4)

奋斗在盛唐 牛凳 2229 字 4个月前

但见他端坐高台之上,往四下看了一圈,神神秘秘道:“诸位,你们可知扬州这场大灾,是由何而起的吗?”

其实这个故事他前两天都已经讲过了,但是百姓们都想再听一次,还是配合着喊道:“不知道!”

“好,不知道没关系,请诸位听好了……”

要知道,在坊市上,既有官兵巡逻维持治安,又有官吏负责税收,怎么可能允许如此多的百姓聚集?

“让一让,让一让。”

有封常清和雍光一左一右两枚壮汉开路,崔耕一行人很快就站到了队伍的最前,

仔细观瞧,但见高台一个和尚宝相庄严,闭目不语。敢情儿都是围观他呢。

向周边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和尚叫智满。过一会儿,智满大和尚就要讲法了。而且讲的不是一般的法,而是“俗讲”。

崔耕带着几人出来,准备好好在扬州的坊市中逛逛,看看有没有扬州毡帽的雏形。

此地繁华之极,有“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余霞斗彩”的上等丝绸,有“映水菱花散,临风竹影寒”的扬州镜,有“径可盈寸,光耀洞彻”波斯珍珠……

崔耕等人虽然在泉州逛过坊市,可没见过这么多精细之物,径直看得目不暇接。

只是关于帽子铺么,看倒是看到了几间,但是却不知什么式样的才算后世流行的扬州毡帽。

即便崔耕在荒唐大梦中,也只是听说了扬州毡帽的威名,而没看到过实物。所以扬州毡帽长啥样,他真没见过。

所谓的俗讲,崔耕倒是知道。

“俗讲”其实就是后世“评书”的前身,这里面既有佛经故事,又有民间传闻,乃至各种因果报应的故事。

因为大唐年间,民间百姓的娱乐生活的缺乏,所以“俗讲”是非常受百姓欢迎的。

唯一奇怪的事,俗讲一般不是在寺庙里吗?怎么这和尚跑到坊市来俗讲了?最关键的是,这里已经挤得人山人海,道路不通了,显然妨碍公共交通了,为何巡丁差役不管?

崔耕还要再问,那和尚已经轻咳一声,正式开始了“俗讲”。

关于如何找到扬州毡帽,崔耕只依稀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可以作为一条线索:唐宪宗时期有个名臣叫裴度,他在出行的路上被刺客砍落马下。恰巧因为当时戴着扬州毡帽,所以才没被砍掉脑袋,幸免于难。

如此说来,这帽子一定是质量相当好的吧?也只能慢慢把所有帽子都比较一番,再做确定了。

“咦?大人,你看那是什么?”众人正走着,宋根海忽然抬手往远方一指。

崔耕仔细看去,但见无数百姓,把一座小高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连路都堵住了。

倒是热闹,这些在干啥?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推荐小说: